我们听的还是20年前的歌 流行音乐为何大衰退? | ||
www.bcbay.com | 2023-12-10 02:38:48 虎嗅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我们这一代人,听的依然是20年前的歌,再过20年,恐怕还是如此。流行音乐发展到今天,真的是一种悲哀”。近期,笔者一个音乐爱好者朋友最近哀叹。 不少人有这种感觉,现在的00后、10后,听的依然是80、90后那一代听的流行音乐,现在的流行乐坛,最受欢迎的歌手依然是周杰伦、林俊杰、五月天、陈奕迅、张学友等。有网友也感慨,几十年了,还是这些人在开演唱会。 流行音乐的坠落,导致了KTV市场陷入低迷,天眼查显示,中国经营卡啦ok企业一共9万家,目前只剩17810家,不到总数的五分之一。网络上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唯有“音乐”不曾亏欠8090后。
流行音乐为何死了,背后有哪些原因? 互联网摧毁了唱片工业的赚钱模式,歌手的主业盈利没了 这背后的一个原因在于,流行音乐歌手在互联网时代,其实没有办法去稳定的赚钱了。这归根结底是唱片工业被互联网音乐平台摧毁了,但是互联网又没有承接上唱片工业时代的盈利模式。 过去歌手主要是靠卖唱片赚钱,用户听歌是买磁带、买CD,歌手卖唱片是一次性买卖,用户买了CD或磁带就永远属于自己,可以反复听,久而久之,很多流行歌曲大家都会唱。 在这种模式下,歌手的磁带或CD卖出去就能赚钱,盈利模式简单直接的,卖的越多赚的越多,名气越大,连带而来的广告、影视、演唱会收入会不断增加。唱片销售是一个歌手的核心主业盈利模式,由此通过作品放大影响力,衍生其他营收。 但在互联网时代,磁带、CD消失了,歌手一般也不怎么混互联网,QQ音乐、网易云音乐这些平台本身就是主要靠买版权然后以会员形式付费卖给用户,也没有用心去帮助歌手在互联网平台赚钱,这些数字音乐平台能带来的流量收入也是杯水车薪,平台也没有那个实力去捧歌手。 因此,当一个行业没有稳定的赚钱模式了,那这个行业是必然会衰退的。 互联网音乐平台,没有建立有效的优质作品盈利机制,对音乐版权不够尊重 其次是,歌手之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不赚钱,一方面也是因为音乐版权被侵权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从最早的千千静听开始,流行歌手就意识到了危机。 在近期的一个案例是,一位台湾艺人,刘乐妍,对腾讯QQ音乐提出了质疑,她的歌曲竟然三分之一变成了VIP歌曲,需付费解锁,粉丝为了得到“珍藏版感谢信”竟然未经艺人同意。 评论区的网友纷纷质疑歌曲付费的收入是否有分给演唱者,刘乐妍的回应是:“我没有收到过一块钱,甚至不认识这些平台的任何人。”这引发读者对于歌手平台权益分配的思考,艺人与平台之间是否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在没有收到一块钱,不认识平台任何人的情况下,歌手的作品被平台以付费的形式在售卖,可以看出,很多在线音乐平台是不够尊重音乐版权原创作品的,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于平台方知道,很多音乐人也基本上不玩互联网,因此对冷门歌曲与歌手的版权使用,也会存在侥幸心理,这也进一步说明,互联网时代,歌手赚钱并不容易,版权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会员付费模式,音乐作品不属于用户,影响了消费者听歌的热情 我们知道,在互联网音乐时代,因为各大平台都是版权付费模式,平台买下艺人版权,卖给消费者。用户付费买的音乐作品不属于用户的,而只是短期的租用。 付费期限到了之后,就得再次付费,如果放到10年的维度来看,我买一张CD或者磁带,几十块钱可以听10年,但是你十年的会员费,已经是几千块,这些歌曲都不属于你,你只是租用。 因此,在完全拥有的情况下,我们可能反复听,并且会对音乐作品产生热爱(电视剧),但是会员付费模式,音乐作品不属于用户,影响了消费者听歌的热情。 如前所述,互联网音乐平台其实就是买版权拼规模抢地盘玩转偶像粉丝经济,把版权变现,但关于如何让优质音乐作品不断涌现,如何让音乐人去创作,去赚钱,去推出优秀的作品,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唱片业被摧毁,互联网身份认同危机 其实现在流行乐坛之所以一片低迷,而大量过去的音乐人、歌手都没有新歌了,也在于唱片工业摧毁之后,互联网数字音乐平台也没有很好的驱动流行歌手的盈利模式,成名歌手也不愿意在互联网上耕耘,这本质上是一种身份认同的危机。 你说让一个流行歌手把作品上传QQ音乐、网易云音乐,发行数字专辑赚钱,在成名歌手看来,这种模式是掉身价的。毕竟,他们过去依赖唱片工业,有身份有地位的,入驻QQ音乐或者网易云音乐,获取少量的流量收入与数字专辑收入,依赖这个来赚钱,在很多成名歌手们看来,是比较掉份的事儿。 因此,我们看到,其实很多歌手宁愿去参加各种唱歌比赛、上各种综艺,直播带货,也不愿意去创作音乐作品,在互联网上销售。 也就是说,互联网音乐平台上,那三瓜两枣,他们看不上,如果入驻平台,其实就相当于做一个自媒体了,从一个流行歌手到一个音乐自媒体,去接受平台的规则,赚取微薄的收入,他们接受不了这种身份的落差。 简单来说,唱片业被摧毁之后,歌手失去了创作的来源与动力,也多半源于整个互联网音乐行业,没有流行歌手的生存土壤,他们也不屑于互联网音乐平台的微薄的收入。因此,流行歌手的身份认同危机,也导致现在的流行乐坛一片低迷。 流行音乐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令人担忧的下一个20年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唱片工业时代,其实是有自己的产业链的,从唱片制作、发行、销售、推广等环节的产业,都有钱赚,其主要产品包括CD、黑胶唱片、MP3、流媒体音乐等。只要有优质作品,火了就能卖钱,是靠作品说话。 但在互联网时代,音乐产业被盗版所裹挟,新媒体大佬不肯让利,内容方永远赚不到钱,有才华的人没有上升渠道,都是祸因。另一方面是,互联网音乐平台为了赚钱,也不怎么尊重原创与版权。 产业链上的上下游都没有钱赚了,这才是关键,有钱赚才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活力,大家都有动力去发新歌、创作高质量的音乐作品。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音乐创作怎么赚钱是个很大的问题。 在今天这个时代,传播媒介分散化了,用户分散化了,音乐行业流量化了,过去粉丝打榜的资本操作,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唱片公司的实力弱化了,消费者也不看电视,音乐人缺乏统一的宣发平台。而音乐资本化了,捧出来的歌手是走流量路线,而不是作品路线。 在过去,唱片公司造星成本高、周期长,头部音乐人大多是靠着些本事搏出来的。近几年,华语乐坛进入了流量时代。2016年之后,吴亦凡、蔡徐坤、TFboys等流量偶像几乎就是各大数字音乐平台的主打,它们霸占着供粉丝打榜的亚洲新歌榜和各大音乐平台的各类数据榜单。 在早年的一档综艺《今晚九点见》中,郑钧谈了乐坛的现状,他说了这么一句:“现在所有排行榜的公信力都崩了,排行榜里的歌,10首有9首真的听不下去。” 在互联网冲击下,唱片产业造血功能丧失与人才培养机制断掉了,我们不能企盼那个时代的辉煌能够重现,但在线音乐平台若能怀抱一点乌托邦式的音乐理想,整个互联网音乐模式不是唯流量路线演进,而是实打实去推优质作品,这个时代的音乐产业显然也会朝着更好的方向演进。 我们现在听的还是20年前的歌,这背后的本质是,如果整个产业链没办法赚钱,没饭吃,那么整个行业的大衰退难以避免,如果局势无法扭转,行业再难复兴。我们的下一个10年20年,可能还在听20年前、30年前的歌,这才是流行音乐的最大悲哀所在。 |
|
![]() |
|
![]()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1 | 加拿大355年百货恐破产!另一巨头关总部裁 |
2 | 无差别扫射!加拿大爆大规模枪击!满地鲜血 |
3 | 突发!加拿大遭中国100%关税反制 |
4 | 突发 “无差别扫射” !加拿大爆大规模枪 |
5 | 访美逾30天外国人必须登记 加拿大人这次没 |
![]()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 |
最新专稿 | 更多>> |
专栏作者 |
1 | 正月十五 | 2 | 心宇 | 3 | 秋枫 |
4 | 上官天乙 | 5 | 荷莲耦园夏 | 6 | 郭歌华 |
7 | 温暖 | 8 | 木木 | 9 | 张酒阁 |
10 | 卡宾 | 11 | 罗文 | 12 | 英子 |
![]() |
热门专题 |
1 | 美加贸易战 | 2 | 加国大选 | 3 | 博励治 |
4 | 特鲁多 | 5 | 川普 | 6 | 乌克兰战争 |
7 | 美国大选 | 8 | BC省选 | 9 | 巴黎奥运 |
![]() |
|
![]() |